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联合发起的第二届亚洲教育学科博士生研修营(The Second Asian Education Doctoral Student Institute, AEDSI)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文科大楼成功举行。
三天研修营、二次外出访问、三场工作坊,四场主旨发言,汇聚了数十位国际知名教育专家、教育业界专业人士和顶尖教育机构的行业精英。
本着“让中国的教育学科博士生能走出中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让海外的优秀教育学科博士生了解亚洲、走近中国”的初心,本次研修营主要由华东师大和港教大两校二十余名博士生筹备,同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友好合作院校、“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联盟(GEDF)”成员高校以及教育部“亚洲校园+”项目合作高校的近300位博士生线上注册参加,43位同学从五湖四海汇集至美丽的华东师大普陀校区,线下参与此次研修营。
研修营虽以“亚洲”冠名,但吸引到众多就读于欧洲、北美及大洋洲高校的博士生跨时区参与,这为AEDSI进一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夯实了基础。
除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的组委会成员和营员,参与本次研修营的境内博士生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
境外高校的博士生有近一半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墨尔本大学、东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首尔国立大学,以及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
本届博士生研修营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全球教育学科博士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AEDSI的ABCDEL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副院长林质彬(Lim Cher Ping)教授作为此次研修营的发起者和指导顾问,为研修营的开幕致欢迎词。林质彬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未来三天的研修计划,期待大家在互动、交往、对话的过程中打开对特定问题的理解角度,打开人生的可能性。陈霜叶教授在去年以ABCDE五个字母讲述AEDSI缘起和意义的基础之上,为本次的研修营新增了新字母“L”,即“学习”(Learning),希望各位营员不光在前辈的指导和经验分享中学习,更可以在同辈之间的学习中得以自我构建和提升。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副院长林质彬教授致欢迎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致欢迎词
——ldentity-building——
【自我建构之旅】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后Norman B. Mendoza博士作为博士毕业刚入职博士后一年的过来人,与营员们分享了关于“博士生求学的身份建构”(Identity-building During the Doctoral Journey)。 他列举了博士生身份形成的8个阶段,即探索和自我发现、导师与指导、技能发展与掌握、自主与独立、学术与社会资源、韧性与应对策略、未来计划与制定目标和价值与伦理,并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声情并茂、幽默诙谐地带领大家逐一破解这8个阶段的奥秘。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后Norman B. Mendoza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郑蝉金老师带来了关于“为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而建立的专业身份”(Build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Broaden Academic Horizons)的报告。郑教授基于华东师大智能教育研究院与微软亚洲研发团队合作的小花狮作文系统项目,叙述了他的专业身份进化过程,指出博士生的旅程并不是一个针对单一目标奋进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开放心态去探索学术生活,迎接人生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郑蝉金
【安顿身心之旅】
此次研修营还专门邀请到上海多商心理健康服务社的王露冰老师带领大家围绕“冥想与心理健康”主题展开了放松活动,营员们通过亲身参与冥想练习和团体合作活动,探寻自我调节的方法。
营员们参与冥想练习和团队合作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赵欣博士围绕“心理健康议题和学术旅程中的应对策略”(Well-being Issue and Coping Strategy During Academic Journey),以工作坊的形式与大家探讨了“如何成为一名快乐的博士生”。她从自身经历出发,提炼出影响博士生涯幸福感的因素,并从自我提升、他人相处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赵欣博士
——lmpact-accumulating——
在第二天的研修营特别邀请了六位有着不同学术背景和经历教育学者,包括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院长Bruce Macfarlane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系Sedat Gumus博士、香港大学过伟瑜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系Paul Campbell博士、同济大学高教所郑高明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崔海丽博士。博士生涯最关键的成长离不开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钻研和开拓,六位特邀嘉宾从学术伦理、跨学科研究、有效学术沟通和争取教职等角度为博士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研究者的博士生】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院长Bruce Macfarlane教授以“保护博士生权益的作者伦理”为题为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带来了关于博士生论文著述伦理的全新思考。首先,他指出很少有学者真正理解合法作者的内涵和责任;二、多重要素(如权利、等级制度等)会在决定作者署名顺序方面产生影响;三、文化实践(例如关系)可能会影响对多重作者身份的态度;四、大学需要将多重作者身份作为其研究伦理协议和培训的一部分;五、博士生需要警惕不要泄露自己的知识产权,因为这也可能损害他们未来的学术职业前景。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院长Bruce Macfarlane教授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Sedat Gumus博士以“来自跨学科研究的成长:从博士生到高校学者的学习旅程”为题,为大家带来一场高效而实用的分享。他指出,博士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说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和工作量、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建立强大的支持网络等,这些都是博士生们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难关。而当博士生们从学术界的新兵逐渐成长为学术精英时,他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产力,并识别和追求研究机会。跨学科研究伙伴关系便成为了链接这个学习旅程的重要媒介。这种伙伴关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点,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Sedat Gumus博士
来自香港大学的过伟瑜教授开展了以“有效学术沟通与交流”为主题的工作坊。过教授在分享参加学术会议的个人经历后,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讨论了如何精进一场学术报告,她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和分享,并从五个关键方面展开论述: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学会学习、教育者作为积极的学习者、人际关系、探究对话的力量。她期望通过本次工作坊,鼓励同学们在终身学习的职业轨道上逐步形成批判性探究的文化环境。
香港大学过伟瑜(Ora Kwo)教授
【作为社会人的博士生】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Paul Campbell博士、同济大学高教所郑高明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崔海丽博士以“从答辩到学术事业——三位博士毕业生的成功故事”为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实用的工作坊。
Paul Campbell博士从身份、共同体和参与三个关键词出发,为我们揭示身份是如何定位和理解自我的复杂而持久的过程,以及它与共同体的紧密关系。
同济大学高教所郑高明博士针对从博士到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路径给出了四条应对策略,她鼓励大家勇于创新,将发展道路上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崔海丽博士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背景、个人研究经历和经验启示,她建议大家自己在学习、健身、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Paul Campbell博士
同济大学高教所郑高明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崔海丽博士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此次研修营还特别安排营员们参观了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郑蝉金副教授为营员们介绍了应用多项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小花狮作文智能辅导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涉及教-学-评等多环节,可以在多个场景下应用。营员们在观看精彩展示和解说的同时,纷纷亲自动手,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互动体验,感受智能系统操作的乐趣。
营员参观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Innovation——
第三天的研修营活动为营员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营员们个个大显身手,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才华与创意。下午,全体成员还参观了位于上海师范大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并在这趟精彩的学术对话之旅中获益颇多。
【“思”博之体验】
第三天上午,在此次研修营导师之一、香港教育大学陈君君副教授的指导下,所有营员自愿分成三组,围绕“Identity and Literacy Perspective”“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以及“Academic Impact”等三大主题进行讨论。在积极热烈的讨论过程中,营员们各抒己见、互相配合,同时各小组都对集体展示与汇报环节进行了别具匠心的规划设计。
最终,营员们采用了“向前一步”“你画我猜”和短剧表演以及与观众现场互动等巧妙形式,在展示创意的同时饶有趣味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博士生学习与生活的各种思考与观点。香港教育大学陈君君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高峰博士后张春晓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了精彩点评。此外,还有营员为大家即兴演唱了《美人鱼》《你好,明天》以及自己编写的《河2022》等歌曲,展现了博士生们多才多艺的风采。
营员们在集体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绘”博之未来】
第三天下午,全体营员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大家认真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的演讲与分享,对促进国际范围内教师群体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大使命有了深刻认识,同时营员们围绕教育发展、博士生就业等话题,同张教授以及团队成员张华峰副教授、丁若曦博士后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营员们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
时光匆匆,纵然再多不舍,也难将友人永远挽留。在研修营的闭营与告别环节中,香港教育大学陈君君副教授和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国际事务部主任邱月老师分别致辞,对组委会各位成员的辛劳付出和各位营员的热情参与表示真心感谢,并向组委会成员颁发了结营证书。随后,组委会成员为各位营员颁发了结营证书。为期三天的亚洲博士生研修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本次研修营从策划、筹备、组织到开展,均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的博士生组委会成员主导设计和深度参与,他们还担任了每一场活动的主持人和回应者。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组委会成员、线下线上营员之间,因为共同的学术梦想,学友情谊在研修营升华,丽娃之水如友谊之带,流淌在彼此心田;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丽娃河与珠江水血脉相连、长江水与太平洋交相辉映,教育学科的博士生们将为中国、亚洲以及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踔厉奋发、勇往直前!
组委会成员合影
组委会成员担任每场活动主持人
营员风采
营员风采
图/文:研修营组委会、国际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