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由我校文科院主办、教育学部承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在普陀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袁振国与香港大学前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就“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对话。本次活动由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主持。这场关于教育与教育学的学术研讨,吸引了线上线下近2万人次观看。
袁振国教授作报告
袁振国教授的报告指出全社会发生着颠覆性变化,教育学正在经历着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学术和学科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革命后的现代教育制度设计,包括标准化、阶段性、时空受限和内容窄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塑造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效率优先和选拔制。然而,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学迎来了新特点,包括个性化、终身化、泛在化和人机互动。在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学需要紧跟这些变革,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其次,教育学要考虑到东西方差异问题。当前,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学基本上是从西方传入的,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工业革命时代的背景而设计的。然而,我国有独特的哲学和思维方法,以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教育理念强调“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并包括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特点。这种独特的教育思想背景下,现代的西方教育学难以为中国的教育提供理想的指导。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自主知识体系中融入中国的“整体性特征、综合性特征”,以满足我国教育理论的需求。
程介明教授作报告
程介明教授在报告中谈了他对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三点认识。
首先是对社会变化的看法。程教授提到了当前社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不仅涉及教育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关乎教育应如何适应新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以及机构和工作的个人化趋势。
其次是对教育话语的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制度一直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的驱动力之一是经济话语的影响。如今需要探索如何摆脱纯粹的经济话语。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第三是对知识产生的理解。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实践和经验逐渐转化,再演化成理论,最终构建知识体系。中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可以成为知识体系的基石。最后程教授总结,我们正身处历史的关键时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担着这一历史使命。
发言结束后,现场还进行了自由对话和听众互动环节。两位学者深入对话,讨论了中国教育学建立自主知识体系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即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就,但缺乏相关理论支持的现状。
他们提到在国际层面,中国的教育研究和理论产出相对较少,尤其在全球舞台上没有凸显中国的教育声音。袁振国教授举例指出,中国取得优秀的PISA成绩,但对于这一成就的原因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撑,而外国却对上海的PISA表现提炼了理论经验。他认为,构建自主的教育知识体系需要更多的概念创新和核心概念的提炼。程介明教授补充,中国的教育体系与西方有不同之处,因此西方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他认为从不同文化环境中汲取经验,理解其精华并加以改进,将有助于开阔教育视野。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自主学习体系以及如何与世界学术共享的问题上,程教授认为应根据中国的需求和情境,寻找成功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其他国家的做法。袁教授也认为在今天的全球化社会中,“群智共生”形态已初具规模,知识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与深入,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最后,两位教授与现场和线上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这场基于“教育”和“教育学”核心理论的“有设想、无设计”的“流动式的对话”,突出了对于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的开放性探讨,讨论中涌现出许多智慧与启示。
学术交流与对话
现场观众提问
图/文:国际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