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十周年庆在普陀校区逸夫楼报告厅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协办。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教授以及来自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二十余位高等教育领域资深专家受邀参与论坛,共话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另有毕业于华东师大高教所的二百余名所友也借此机会重回丽娃河畔,共祝高教所四十周年所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兄弟院所也发来了贺信和贺礼。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图1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华东师大教育学科以及高教所的发展历史,表示高教所四十年来始终重视对学术前沿探索,也十分注重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现实问题的关注,已经在众多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势。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教所更是培养出了三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以及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雷副校长也对高教所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祝愿高教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图2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教授致辞
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房建军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学科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科中历史积淀厚重的一部分,也是群星璀璨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高教人在高等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勇攀高峰,积极探索。毕业生中既有工作在政府与高校管理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与实务界精英,也有在高等教育理论界声名远扬的学术翘楚。高等教育研究所奋发有为的四十年,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历史变迁,也彰显了华东师大教育学科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教育强国的使命与担当。
图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房建军书记致辞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指出,高教所的立所风格是多元、包容、宽松、独立、自由。他用校园中常见的一花一木诠释高教所的气质与学术志趣:不是一味追求高度直插云天,然后冬天到来时一地碎屑的水杉,而是办公楼前郁郁苍苍的雪松;不是总站立在枝头歌喉婉转嘹亮的乌鸫,而是从容漫步,在三馆草坪上踏实寻食的斑鸠;不是丽娃河畔争奇斗艳的百花,而是最早绽放,在百花争艳斗芳后又甘当绿叶的迎春。不追求高光时刻,只求永远发光;不追求十里花香浓郁,只求始终有淡淡的余香与暗香;不追求让人驻足的繁花似锦,只求永远的清新与淡然。阎老师表示,在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以及有可能的存在着的内部张力之时,高教所仍会始终努力坚持和坚守这一基本格调。
图4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阎光才教授致辞
高教所前辈杨德广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华东师大工作的经历,分享了当年华东师大申请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以及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成立的点点滴滴。他还表示,自己从地理系海洋水文气象专业毕业后跨专业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更关注的是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发展。因此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他就提出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要走出困境,必须走进市场。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师大也逐渐走出了困境。杨德广教授对高教所未来对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上也给予了厚望。
图5 杨德广教授致辞
唐安国教授表示,四十年来我们整个国家和世界格局都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如何发展,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内涵可以从以人为中心、共享、长远有规划的多元发展来理解。他希望,高教所可以成为“国家队”,从国家发展这一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图6 唐安国教授致辞
图7 所友代表与在读学生代表向两位老先生献花
随后,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副书记张艳萍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分别代表所友发表感言。他们回忆了高教所求学期间前辈老师们在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的教诲,对母校给予自己的教育和培养表达了感激之情。张艳萍教授号召大家继续向高教所的前辈老师们学习,为人要有人情味,要有人文精神,内心要有坚定的原则,为学要不断突破,勇于创新。宣勇教授还特别对自己的导师陈玉琨教授表示了感谢,他表示是从陈老师那里学会了怎么当导师,怎么做老师,怎么带研究生。正是受到陈老师的影响才会选择在高校把学术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人一生的幸福,也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图8 所友代表张艳萍教授发表感言
图9 所友代表宣勇教授发表感言
在论坛开幕式进行之后,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朱军文主持进行了下半场的大会报告。厦门大学、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邬大光以“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为题做大会报告。他以奥运会中是否纳入电子竞技项目展开,提出高等教育学科是要守正还是创新的疑问。面对当今时代经济政治博弈带来的诸多挑战和信息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邬教授表示,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中国本土历史的话语越来越少,舶来的话语越来越多,因此需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实践,重新认识我们走过的高等教育学科之路,以更开放的态度打开学科边界,连通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基于中国实践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
图10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朱军文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图11 邬大光教授做大会报告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教授以“挑战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为题做大会报告。他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运用思维范式变革作为引领,以多学科的视角看待人工智能,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学科意义和思维认识方面的功能,接纳科技伦理的引领。高等教育学科作为一个极度复杂、时代特征强烈的学科,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教育观念、知识观、人才培养上的挑战,可以遵循理念创新、知识创新的逻辑,关注学科交叉融合、各学科与AI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应用和改造培养模式。
图12 眭依凡教授做大会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海涛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做大会报告。他介绍了北师大高等教育研究院在研究课题、人才培养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发展情况,并以民办高等教育相关课题研究为例,细致分析了北师大高教院如何通过搭建民办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民办学校的师生发展数据库以及民办教育相关政策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
图13 周海涛教授做大会报告
图14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坛现场
7月8日下午,“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专家咨询会”在办公楼小礼堂继续举行。专家咨询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主持,来自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研究院所以及华东师大教育学部近三十名来自高等教育学及教育学科领域资深专家参与讨论。会议围绕“教育学科属性、定位与发展”“数字智能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剧烈冲击”“学科交叉融合而引发新的身份认定与学科边界模糊”“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理论话语生成、叙事风格的本土意识与国际对话”等议题进行了多视角、宽领域的讨论和对话。
图15“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专家咨询会”各位专家
图16“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专家咨询会”各位专家
图17 “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专家咨询会”各位专家
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二层报告厅举办了“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恳谈会”,由高教所唐玉光教授主持。回到母校的部分所友集聚一堂,畅谈丽娃河畔的青春岁月。所友们纷纷回顾在校求学期间导师在为学、做人方面的指导,以及同门、同学之间难以割舍的情谊,汇报了自己毕业之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认识。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期待有更多机会可以重回母校。同时,2005级博士研究生班、2011级硕士研究生班以及所友闫亚林、宋鸿雁、李丰也为所庆送上了贺礼。
图18 高教所所友签到盛况
图19 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恳谈会现场
图20 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恳谈会所友代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2年设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先生倡导开展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并提出创建高等教育学的动议,得到华东师大老校长刘佛年先生的支持者。在他的全力推动下,华东师范大学于1982年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由原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郑启明教授担任研究室主任,并迅疾启动了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试点工作。得益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兄弟单位高等教育学前辈的热心帮助,历任华东师大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先前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学院的历任领导的重视,在薛天祥、陈玉琨、杨德广、谢安邦、唐安国等老一辈学者的艰苦努力下,华东师范大学于1985年和1993年先后获批全国首批高等教育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为满足研究与教学的需要,高等教育研究室改设高等教育研究所。2002年4月,高等教育研究所又成为教育科学学院下设独立设置的教学研究单位。2022年是高教所成立四十周年,受疫情影响,高教所于今年补办了四十周年所庆。
(撰写:娄岙菲 孙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