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国家,94所高校,420位教育学科博士生!首届亚洲教育学科博士生暑期研修营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2-08-30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北京时间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联合发起,在世哲出版公司(SAGE Publications)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XuetangX)倾力支持下,首届亚洲教育学科博士生暑期研修营(The First Asian Education Doctoral Summer Institute, AEDSI)——“领航博士之旅”成功在线举行。

三天研修营、两场主旨发言、两场工作坊、六场大师课,汇聚了近二十位国际知名教育专家、教育业界专业人士和顶尖教育机构的行业精英。

本着“让中国的教育学科博士生能走出中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让海外的优秀教育学科博士生了解亚洲,走近中国”的初心,除了华东师大和港教大两校的66名博士生之外,还有包括国内其他友好院校、国际合作伙伴、“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联盟(GEDF)”成员高校以及教育部“亚洲校园+”成员高校的三百六十多位同学注册了观众组。

此次暑期研修营虽以亚洲为名,但依然吸引到众多就读于欧洲、北美及大洋洲高校的同学跨时区参与进来。这为AEDSI继续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的机构学员之外,境内博士生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

境外高校的博士生有近一半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士顿学院、首尔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奥克兰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本次博士生暑期夏令营初步为全球教育学科博士生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国际交流平台。

 

AEDSIABCDE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ECNU Review of Education执行副主编陈霜叶教授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副主任、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联合主编林质彬(Lim Cher Ping)教授作为此次暑期研修营的幕后导师,在欢迎词中用ABCDE五个字母来共同揭幕并讲述AEDSI的缘起和意义。

“A” for Asia 亚洲

“D” for Doctoral 博士

“E” for Engage + Enjoy 参与和共享

“B/C” Be Brave to Challenge, But Nicely. Be Bridge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勇于挑战、搭建桥梁

两位教授号召暑期营的博士生们关注亚洲地区教育合作的巨大潜力上,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不同教育传统,推动亚洲教育在世界发展中的贡献。

【博之心】

-旅-

暑期研修营第一天,香港教育大学课程及教学系副教授方蔚子博士(Dr. Fong Wai Tze, Ricci)做了关于“博士生求学和博后求职旅程”(The Doctoral and Post-Doctoral Journey)”的开场报告。

方博士生动地将博士(后)生涯比喻为一场创意烘焙,研究的过程就像发酵面团离不开对酵母和糖的专业调配,研究过程的问题和挫折就像发面过程的反复揉捏和拍打,会让你更具韧性,在学术道创新的路上越挫越勇。

在求学和求职阶段的诸多抉择上,她提出四点建议:

  1. 每一次体验都是学习机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要计较得失。
  2. 保证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时间,每天都写一点。
  3. 寻找真心喜爱的研究领域,拥有一个“真心实意”的“毒舌”朋友/工作伙伴,掌握专属的有效解压方式。
  4. 要做有细心、耐心、恒心和创造力的研究“烘焙师”。

 

-专-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贝磊教授(Mark Bray)关于“未来教育与未来教育研究者”(Future Education and Future Edcation Researcher)的报告。贝磊教授从其在亚洲地区所作的研究和观察出发,引导营员们要注重教育发展的连续性。

贝磊教授高度认可此次暑期研修营聚焦亚洲博士生的定位,呼吁年轻学者应关注亚洲教育的多样性;博士生们作为未来的研究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建设基于本土和亚洲地区的学术道路,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一份子,用“我们”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问题。

 

【博之途

毕业求职,无论何时都是在校博士生关注的重中之重。

AEDSI筹备组就博士就业的多种可能性,网罗了各方资源,于暑期研修营第二天设计了从国际组织、教育科技企业、国际学校三种不同的“雇主视角”对博士生的需求和发展建议的讲座。

 

选择国际组织

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学术干事兼创新和教育主任朴钟熙博士(Dr. Jonghwi Park)提出国际组织需要具有专精研究领域的博士,尤其欢迎认可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识之士。这具体表现为对全球问题和国际议程有一点关注和敏感度,如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难民、不平等等议题。

朴博士提出上述需求后建议有意愿求职于国际组织的博士生,从论文选题开始,尽早为未来求职作准备。

 

选择教育科技企业

北京翼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lassIn全球伙伴关系经理Khaled Ahmed (Kyle)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客户关系专家,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出发,分享了平衡科技与教育,创造完美的教育科技环境的重要性。

Kyle还分享了翼鸥(EEO)作为教育科技公司是如何将技术用于帮助教育者,并且进一步提出教育科技公司所需的博士生。

 

选择国际学校

新加坡国际学校香港分校Natalia Churchill博士,从其工作经验出发,分享了就职国际学校后的职业发展建议:博士学位是提高能力的一种途径,但还需要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能力,以及直面从学术界到实践的专业认知的转变。

 

制作学术简历

香港教育大学学前教育系,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副院长Sue Saltmarsh教授以“准备专业作品集”(Prepare Your Professional Portfolio)为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实用的大师课。

这里强调专业作品集而非通常所说的简历,一份简历是不足以涵盖所有的经历并将所有亮点同时展现的。因此,Sue Saltmarsh教授强调需要创建专属文件夹/档案袋,实时更新记录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工作经历。作为专业人士,面对不同的岗位或简历需求,需要合理的从档案袋中挑选合适的内容凝练出对应的简历。

 

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学前教育方向Alfredo Bautista副教授以“Build Collaborations”(建立合作)为主题强调博士生在写作之余,也需要走出去,建立多元合作网络;学会利用学术社交平台,如ResearchGate, LinkedIn, Twitter, Academia,接触全球范围内的同领域研究者。其次,精选适合的学术会议并且保持参与度,通过与同领域伙伴规律性会面,来建立长期的学术社交网络。

 

研究方法工作坊SAGE专场

首届暑期研修营支持机构世哲出版社特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李敏谊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蓝敏老师、以及SAGE出版公司的高振邦先生和郝楠女士,从学习和发展需求出发,不仅为大家解决 “如何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的实际问题,同时以实际案例与大家分享开展高质量研究的方法和心得,以及帮助提升学术研究素养的工具及资源。

郝楠女士首先分享了选取及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技巧,具体介绍了世哲出版社搭建的研究方法平台(SAGE Research Methods, SRM)。

随后李敏谊副教授以自身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为切入点,分享了资深学者在开展学前教育研究中是如何运用SAGE平台资源的,并以此启示博士生寻求多种道法术器开展高质量研究。

紧接着,蓝敏老师从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享了他在运用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研究方法的心得。

高振邦先生则重点介绍了SAGE出版社如何提供助力研究及早期职业发展的数字资源并引入了全新的在线学术生涯胜任力资源- SAGE校园。

 

【博之道】 

暑期研修营第三日,筹备组特邀三位享誉全球学术界的华人教育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谢魁教授、堪萨斯大学教育与人类科学学院赵勇教授以及北京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陈向明教授。

三位重磅嘉宾既是其所在领域的巨掣,更是亚洲力量影响国际的重要代表。博士生涯最关键的成长离不开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钻研和开拓,因而特邀三位专家从科学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和教师发展三个角度为博士生开启新的思考。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谢魁教授做了题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的报告。谢魁教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教育研究的定义和内涵,清晰阐明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种类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混合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主要区别和适用范围。

他强调,研究的关键不在于从哪种方法开始,而是在于要调查什么内容。了解每种方法的优势和挑战有利于将研究问题与适当的方法相匹配,因此,不应该对任何特定的研究方法有任何偏见和定向思维。

 

广

堪萨斯大学教育与人类科学学院的赵勇教授,做了主题为“跨学科”(Disciplinary)的报告,赵教授提出,教育作为一种现象,其本质就是跨学科的,对于博士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对于自身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他提出了如何跨学科的两个路径:第一是在不同的学科中找寻研究方法,第二是寻找不同研究对象的互融互通性。最后,他号召博士生们要广泛地阅读,尤其是阅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著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研究视域。

 

此次研修营还特邀北京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陈向明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在不确定中保持自主性”(Futur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end: Being Autonomous in a uncertain world)的大师课。

陈老师认为教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因此她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聚焦到培养教师的专业自主之上。专业体现在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培养自主性在专业发展方面格外重要。

此外,陈老师还强调了行动研究是成为专业自主教师的有效途径。在分享中,陈老师还引入了中华传统思想“实践推理”、“知行合一”和“中庸”对教师跨越边界参与课例研究的影响。

 

【生生不息】

破冰|互动|闭幕

此次暑期研修营是为教育学科博士生量身打造“立足沪港、面向亚洲及世界、博士生为本”的暑期营,整个研修营的策划、筹备、组织和开展均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的博士生主导设计和深度参与,他们还担任了每一场活动的主持人和回应者。

 

为了进一步促进营员们的互相交流,研修营在开营之日和闭幕式后还分别举行了线上“破冰”活动和“云上交流会”。营员们在不同的讨论组相识了解并就教育学科热点话题进行积极交流。

研修营三天的交流还意犹未尽,新朋友、新伙伴、和未来合作者之间的联系才刚刚开始,营员们纷纷表示希望能保持联系,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线下在上海或香港相聚。

图/文:国际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