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黄健: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中,大学如何作为?

发布时间:2018-11-01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终身教育研究者阐发高校在学习型城市中的担当与创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学作为各民族一座座精神地标,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创新等崇高使命。当人类面临智能化、全球化、老龄化等严峻挑战,当社会剧烈转型扑面而来,当终身学习成为个体和组织的生存方式,当学习型社会成为城市和国家的治理之策,大学在卓越城市建设中应该如何担当和作为,成为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命题。

时值第十四届上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合作举办的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上,围绕终身教育跨界综合治理展开研讨,其中“大学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使命和作为”的话题受到高度关注。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利用学校优势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学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大卫·奥奇瑞纳等国际专家充分首肯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率先探索与持续创新,他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践行大学精神 首任校长的理想与实践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重点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素有注重大学的社会担当、关注全民教育的传统与文脉。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大学教育》中,对现代大学精神作了系统阐述,“大学是最高的学府……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他进而用“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孟宪承先生还倾力民众教育,曾任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并著有《民众教育》《民众需要的是什么教育》等著作,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先贤。

改革开放初期 率先传播国际终身教育思想

改革开放后,一批专家敏锐捕捉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脉动,在国内率先译介国际终身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是国际终身教育领域富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学校比较教育研究室早在1979年就翻译出版了该书。80年代初,孙世路在《外国成人教育》一书中,较早介绍了国际终身教育思潮。我校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原主任、时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南照等翻译出版了朗格朗的名著——《终身教育引论》。学者们还相继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介绍了终身教育思潮,如叶忠海于1984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发展》等,开启了终身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之旅。

着力学科建设 努力培植专门人才

学科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关系到一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叶忠海等学科组教授积极努力及学院、学校大力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于1993年、2004年在全国率先创设了成人教育学科点;并于2007年自主设置了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学科点,成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成为开展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学术研究与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为社会培养了200余名从事成人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以来,秘书处设立在我校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先后组织召开了八届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会,助推了全国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

深耕学术研究 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创新实践

学校历来注重积极回应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以学术研究推动全民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全校聚焦相关公共政策制定开展了16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聚焦继续教育改革、教育机会均等、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等主题承担了90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立足服务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终身教育发展,承担了145项地方政府委托课题及其他类型的委托共计970项。还在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世界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支持下,开展了27项国际合作项目。与此同时,出版了《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新编人才学大辞典》《新编人才学通论》《上海终身教育发展报告》《老年教育概论》《实践终身教育论》《农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给和认证制度研究》《国际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等著作,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实力与跨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整合优势。

首建智库机构 谋划学习型城市政策发展

依托学校相关学科优势与研究基础,根据2012年教育部与上海市合作协议精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于当年7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以开放、跨界、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面向国家和终身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深度参与了上海终身教育十二五发展评估,以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制定等项目,并承担了教育部关于全国老年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实验与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等重要委托项目。2013年,该院获批首批上海市教委高校智库项目,成为全国教育领域富有终身教育特色的智库机构,在开展终身教育政策研究,创新终身教育本土实践研究,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注多类群体 实现继续教育持续创新

继续教育是我国高校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师范学府,学校致力于提供一流继续教育服务,设立了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作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建有强化科研引领与质量保障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开放教育学院及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等继续教育专门机构,还专门成立了与开放教育学院合署办公的教师发展学院,所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形式多样,覆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全领域,为全国及上海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培训与专业发展支持。其中开放教育学院还承担了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并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等项目中通过制定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项目评估规范,发挥了引领作用。EDP中心以课程研发为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发展服务。未来学校将以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能级,致力于城市各类高端人才的专业发展。

联结城市社区 培育学生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于社区建设与人才培养,担当好 “民族与社会的责任”,是师大精神的要义。近年来,学校教务处、团委及EDP中心等注重与本市社区联结,以建设科学商店、终身学习实验室、培育学生社团及创课大赛等特色项目为纽带,积极发挥大学在促进学习型城市中的作用,并为学生创设了社会实践能力开发与展示的多元平台。作为全国第一家大学生科学商店,学校教务处依托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力量,以社区市民的科学需求为导向,以在校大学生为实践主体,为市民和社会关心的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提供参与式志愿服务。学校团委成立的 “新时代宣讲团”,院系组织的志愿者团队,纷纷走进社区为居民开展宣讲活动与教育服务。与闵行区合作的终身学习实验室举办的创课大赛,吸引了近800名大学生参与,通过问需于民,开发了80余门适合社区居民的课程与学习资源,弥补了社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满足市民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寻求了有效路径。

举办老年大学 为社区老人打造秉烛之学乐园

高校老年大学作为面向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之举。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成立于1999年,其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专家优势,立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优化师资力量、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强化管理服务等多种途径,不断探索办学规律,提高办学质量,在上海高校老年大学中脱颖而出,成为社区老人的学习乐园。为进一步促进老年教育健康发展,学校还成立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作为上海老年教育的重要理论基地,它整合了校内相关研究力量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推动了老年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的“双轮驱动”。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强。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终身教育有利于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在缓解和解决城市问题中成为有效途径……高校不仅要培养好大学生,也要为市民终身学习做出贡献”。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高校基于自身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师生力量、学术研究等智力优势,让更多人享有更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这是高校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其他高校一起,共同探索着如何发挥好大学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已成为上海汇聚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经验。

阅读原文

作者|黄健(我校教育学部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