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代蕊华:名校长须投身于乡村教育振兴大业

发布时间:2016-02-21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促进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是政府与社会的期待,也是“教育家”的题中之义。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扶贫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把“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工程中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积极探索名校长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与任务,这不仅对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学员由各省教育厅推荐的具有丰富办学经验并在办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的优秀中小学校长组成。作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中层次最高的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其任务与意义就在于帮助这批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校长群体进一步成长,使他们在办学思想上成为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典范,成长为具有崇高教育使命感、独特教育思想体系、卓越教育创新能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同时积极发挥名校长示范辐射作用,引领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首期领航班的中小学名校长作为教育家的培养对象,理应将他们的办学成功经验和教育思想辐射、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该班开班以来,各基地都带领学员积极参与到帮扶薄弱乡村学校发展的工作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富有成效的教育精准扶贫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一是精准对接需求。精准扶贫不仅要求扶贫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单位,更要求扶贫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因此,了解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这就需要与当地教育主管领导座谈,了解当地整体教育发展状况,组织专家学员深入学校,通过与校长、分管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师生代表交流,共同为被帮扶学校把脉,诊断其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据此制定每所学校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方案。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输血不如造血”,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固然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因此,教育精准扶贫要从单纯的“输血”向“造血”转变,从支援财物和支教向帮助学校培养人才转变。首先是思想引领,其次是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文化建设。通过对名校长教育思想的凝练与传播,帮助薄弱学校加强更新理念,加强学校精神建设等。通过校长间、教师间的结对,就帮扶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教育智慧的传递;通过文本学习、专家入校指导以及双向挂职等方式进行学校制度、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是体现双向互哺。教育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过程,而且是双向的相互学习过程。把脉诊断学校发展问题,制定并实施精准扶贫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名校长自身领导力的过程,更是名校长教育情怀升华的过程。名校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教育家。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陶行知、晏阳初等杰出的教育家前辈们都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们也因此作为教育家被世人所铭记。担负着“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今天的名校长在走向边远贫困地区,致力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办学探索中,必将大有可为。

阅读原文

作者|代蕊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本校教育学部副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