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际学术交流周(一)‖ 教育学部赴英国剑桥大学首团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3-11-02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深层次、多方位合作,服务教育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教育学部持续深化推进“国际学术周”项目。本年度学部陆续组织多个“国际学术交流周”,分别赴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堪培拉大学,韩国高丽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2023年7月,在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张丹副教授的带领下,七位分别来自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教育管理学系的博士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开展学部今年首个国际学术交流周活动,参加了第五届剑桥中国教育论坛(Cambridge China Education Forum, CCEF),在剑桥大学与剑桥师生展开了为期一周多切面的深度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周活动,教育学部师生跨出国门,与大洋彼岸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们深入互动,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转换研究视角,同时也带去了中国教育学者的声音,在学术与思想的碰撞中获得了更多启发与灵感。

 

学术周代表团师生在剑桥大学教育系合影留念

 

通过参加本次剑桥中国教育论坛,我得以实现了一种视角的转换——把熟悉的中国教育陌生化。期刊编辑们的主旨演讲也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正在逐步进入学术共同体的新手研究者,能够为这个共同体做什么,又应该做什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侯滟斯)

 

通过聆听不同地区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的报告,我感受到教育在不同情境和环境中的差异,这种多元化不仅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复杂性,也启发了我对教育问题的新思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21级博士研究生,胡华)

 

“应当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是参加论坛期间不断出现在我脑海中的问题。两场主旨报告从“繁”和“简”两个角度提供了回答:“繁”即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勇于突破自己的知识舒适圈;“简”即回归研究本质,关注研究基本功与细节。(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恬)

 

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在此次论坛上提到:“历史给了中国学者bi-cultural的契机和大脑,未来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调和与突破将更有利于中国学者大显身手……”可以说,此次论坛让我们对自身肩负的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的使命重担有了更加清晰的体会与认知。(教育管理学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徐添桧)

 

城市即大学,大学即城市。剑桥大学的活力不仅存在于大学本身,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为这座城市带了新的力量。她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也让我更加直观地去体验世界顶尖学府追寻“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方式。(高等教育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曹荭蕾)

 

学术交流是剑桥大学内部的一大特色。在剑桥,学术交流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和研讨会上,更常常在茶歇、晚餐时展开。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让我意识到学术的边界是可以被打破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相互交融,产生出更多的火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21级博士研究生,施芳婷)

 

剑桥校训为“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意译为“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我通过参加论坛对此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的学术视野,通过与全球顶尖学者的交流,我还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这正是推动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何文萱)

 

一、聆听重磅学术报告

 

剑桥中国教育论坛主旨报告会场

 

本届剑桥中国教育论坛以“在世界共同体中重塑教育”为主题,关注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让教育扎根本土,博采众长?二是如何看待和运用世界各地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三是如何更好地联动不同地区开展教育合作交流团聆听了剑桥大学Susan Robertson教授、牛津大学Simon Marginson教授、香港大学杨锐教授等多位教育学界知名学者的主旨演讲,了解新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教育变革及其在地化/本土化趋势。探讨教育的“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在知识生产、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影响力与面临的挑战。

 

二、与主编和剑桥师生近距离对话

 

代表团师生深度参与了“发表与国际影响力:来自期刊主编的建议”圆桌论坛。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的创始主编、剑桥大学教育学系前任系主任、美国比较教育学会候任主席Susan Robertson教授、《剑桥教育杂志》的副主编、剑桥大学教育学系Steven Watson副教授,《中国教育国际期刊》(IJCE)主编史静寰教授、《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主编陈霜叶教授针对学术发表流程的各个环节提出了见解、经验和建议,从多个角度帮助博士生及其他论文写作者加深对于学术发表的认知与理解。圆桌论坛由我校代表团带队教师、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张丹副教授主持。

 

圆桌论坛现场

 

学部代表团师生与剑桥大学师生合影

 

三、向学术同行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

 

代表团七位博士生参与青年学者线下海报展示活动,同来自剑桥大学、利兹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青年学者们展示并深度交流了各自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同时分享了在不同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进行学习与研究的心路历程。

 

海报展示环节学生互相介绍研究成果

 

海报展示环节学生合影留念

 

四、与剑桥大学学生深度交流学习

 

在参加论坛及各类学术活动之余,剑桥大学教育系师生代表组织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代表团师生一方面在剑桥中国教育论坛组委会成员的分享中了解了论坛作为中国教育学术交流组织的创办愿景、本届论坛的运作情况,另一方面与剑桥大学师生围绕学术与生活、就业与工作、文化与社会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增进双方对两校教育学学科和学生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代表团师生还在教育系学生代表的带领下参与了剑桥大学每年暑期举办的经典文化活动——莎士比亚戏剧节,还参访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院,深入体验剑桥学生丰富的学习与生活,进一步感受剑桥大学的一流校园氛围及其“学院制”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

 

剑桥大学师生和代表团师生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合影

 

五、在剑桥思考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使命担当

 

代表团同学在陈霜叶教授和张丹副教授带队讲解和指导下,不仅很快适应国际交流周学习的新挑战,而且也亲身体验与思考了讲好中国教育的使命担当。国际学术周是具身的、在学术共同体之间、教育学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学习。国际学术周的活动不仅是吸收和学习,也是输出和讲述中国教育故事的机会。国际学术周期间,代表团师生也在其间踊跃传递来自中国和华东师大的教育强音。

 

《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ROE)是代表团此次展示的重要名片之一。主编陈霜叶教授从多个维度出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介绍了ROE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在推动全球学者进行学术对话上取得的进展,让博士生们和其他参会者近距离体验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的互动过程,思考并实践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教育话语体系,促进中西方学界的有效融通。

 

与《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的“剑桥行”

 

图/文:学术周代表团、国际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