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教育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1-03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2021年10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教育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分论坛在我校顺利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11位报告人,以及线上线下的7000多位听众参与了本次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作为特邀点评人参会。


特邀点评人:李政涛教授

论坛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丹副教授主持。她介绍道,”基于什么是好的案例研究?如何界定案例研究的边界?如何做出好的案例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如何筛选有效案例?案例研究的瓶颈难题”等基本问题,召集了分别毕业于英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美国与法国的江泓、李林、董轩、胡丽娟、熊梓吟等五位嘉宾,从不同国别研究范式,以及教育历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学、比较研究等交叉或跨学科视角,探索案例研究的多元主体、多元学科以及多元表达方式。


张丹副教授主持上半场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江泓博士作题为《个体与个案:教育口述史研究中的案例分析》的报告,她以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教师的声音:上海师范教育史(1949-1982)》为案例,梳理、阐释了教育口述史研究中”个体”与”个案”间存在的五种互动关系,强调在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案例”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a dynamic concept)。教育学系李林副教授以《察微何以知著——历史学视野下”案例”的限度与价值》为题,从学科视野融合互补的角度,诠释基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局限,并以自身关于晚清进士馆及其进士群体的研究为例,分享其中视野与方法之间的互动,核心材料的搜集与解读,以及写作体例对案例研究的影响,并创设”树叶-树木-森林-环境-人/情感”的情境比喻,展望案例研究的理想过程、意义及境界。教育学系董轩副教授以《连点成图:人类学视域中的案例分析与跨文化比较》为题,从”跨文化比较”角度切入,选择了以非洲为田野的《丛林中的莎士比亚》和以泰国为田野的《信徒与公民》为案例,通过重现、重释与重构”案中案”,尝试探索”以案释法”和”以法解案”的技术与手艺。教育管理学系胡丽娟老师在题为《教育研究的案例方法应用与反思:基于教育管理国际期刊发文的探讨》的报告中,梳理了通过两类教育管理国际期刊中的案例研究论文,阐释了案例研究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性,并围绕案例研究的主题、个案选择的方法、理论的作用、启示等进行了剖析。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熊梓吟老师在题为《案例分析对后疫情时代下职前教师培养的应用价值》的报告中,以后疫情时代教育系统为出发点,分析了全球教育系统自疫情以来所体现出的趋势,从前瞻性的视角审视了教师群体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复杂性教育系统亟需的专业能力,阐释了案例分析在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优势和应用路径。


江泓、李林、董轩、胡丽娟、熊梓吟作报告

论坛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郑太年教授主持。他介绍道,本次从论坛400余篇投稿中组织专家精心选出6篇论文形成下午的报告发言。


郑太年教授主持下半场论坛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姚丽萍作题为《基础教育名师如何成长——基于深圳市南山区4个名师工作室的案例分析》的报告,根据多案例研究复制逻辑对研究假设进行论证,并以深圳市南山区四个案例析出6个命题,利用案例研究展示动态过程的优势,揭示工作室背后隐藏机理,不断剔除竞争性假设得出结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晓娟在《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团队优化的案例研究——基于团队文化视域》的报告中,基于农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要求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以及团队文化建设理论的启发,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案例研究。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邓云斌作题为《教育戏剧的班级管理功能——基于多案例分析的探索性研究》的报告,他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教学案例收集,运用扎根理论对案例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提炼构建出理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阮琳燕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扁平化”管理:疫情之下乡村幼儿园冲突成因与应对机制的个案研究》,研究以沿海地区的一所乡村、新建、公立、小规模幼儿园为个案,探讨疫情之下,当系统性风险激化幼儿园教师行为和观念冲突时,乡村幼儿园何以能够自适应、自组织其管理模式以应对挑战,进而建构了”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何家琪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一流教育学科发展路径探究——以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为例》的报告中,基于生态学视角剖析我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现存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为案例,为我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在”双一流”浪潮中的发展做路径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镇玺博士在报告《高校二级学院如何突破”铁笼”——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中,通过个案考察发现多重逻辑共同作用于高校二级学院的发展,决定了二级学院的认知和组织行为;多重逻辑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为二级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能动的空间,需要在标准化管理和特色化自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姚丽萍、李晓娟、邓云斌、阮琳燕、何家琪、曹镇玺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分别对上下半场分论坛作点评。他认为本次论坛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即理解、运用和反思案例研究,深入思考”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什么是好的案例研究,如何做出好的案例研究,如何处理案例研究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他认同案例是流动的概念,将流动凝结,才会生产知识,从而走向确定;同时提出,案例研究适合探索复杂的教育系统问题,做好案例研究需要具备四种关键能力:透析力,解释力,描述力,建构力。最后,他期望未来的案例研究应该对于理论创新有所贡献,案例研究应该丰富、发展、甚至突破原有理论,中国的本土案例应该尝试反哺西方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谢晨副教授也在点评中指出,案例研究相较于量化研究,优势在于发掘更复杂更多维的因果可能性,探索更新出现的研究对象,细化、具化既有理论,同时也期待从中国案例和中国的创新实践中生成中国的原创理论,并走向世界。


谢晨副教授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