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考察一所学校是否改革,要看课堂,特别是看学生的表现。一所学校所追求的“优质教学”要有两个要点:一是优质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基于体验、基于理解的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而是寻求从低阶认知能力上升到高阶认知能力,由此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家园实验小学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创建,在“儿童描述”与“差异教学”方面积累了鲜活的经验,展现了一派“从课堂出发的学校变革”新面貌。
围绕“儿童描述”,展开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一直是该校的中心课题。课例研究作为课堂转型的法宝,致力于实现由教到学的重心转移,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形成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转型方法论,其切入点就是“儿童描述”。
儿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参与学习活动的,而非只限于认知参与。掌握所谓“儿童描述”的复杂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儿童的学习活动并非单一的和线性的,而是丰富的和复杂的,涵盖了不同的学习形态。
依据学习形态的差异来确立儿童描述的维度,可分为个别学习、分组学习(协同学习)和同步学习。个别学习的描述是指诊断与研究儿童彼此间的学习差异以及运用多样化的学习差异展开个性化学习;分组学习的描述是指了解儿童是否具备协同学习的技能以及是否有效地参与学习;同步学习情况的描述则是指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儿童的课堂参与状况。不同维度下的儿童描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彼此收集的学习事实能够互相印证,从而能够更真实地呈现出特定教学条件下儿童学习的全貌。
“差异”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差异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差异,课堂上才出现了个性化想法与表达,课堂的生命力才变得丰满起来。如该校通过语文学科的课例研究,积累了如下的实践与认识:
第一,了解差异,实现冲刺挑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差异,不管学生提出哪些不同的提问,教师还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所以,在目前课例研究中,要迎接挑战——直面差异、认识差异、让差异成为解决课堂疑问的资源。教师所谓“上课”,重要的是,首先不在于教师如何讲述教材,而是如何了解学生的疑问状态,分析学生现有水平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差异,分析生生之间理解的差异,设置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在自己既有经验和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二,对话差异,倾听串联反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替代学生的想法,也不一定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急于传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而是重视给予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组织一次次有挑战性的对话。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地为本课设计一份板书,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板书给全班同学讲解课文。
第三,反思差异,有效运用变式。在了解学生疑问状态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变式,借以暴露学生的错误,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不断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对概念的认识。
受美国STEM(培养具有科技理工素养人才的教育)的启发,该校大刀阔斧地整合课程,形成了旗帜鲜明而又“简约”的交织着“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体素养”的课程结构。特别是针对旧有课程“艺体素养”的缺失,大量增加了棒球、舞蹈、合唱、“动手做”之类的活动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的实践。
学校还组织校内教师读书会,系统阅读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教师的挑战》《学校见闻录》等。每一个教师均需写下读后感,结集成教师研修专集,并且付诸课堂转型实践。由此,形成了“协同”的教师团队,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习共同体”改革步伐,学校也理所当然地进入到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行列。
这所学校的办学超越了“双基”概念,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核心素养”基本诉求。
作者|钟启泉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