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讲坛59期 |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文脉——陶行知纪念馆参访学习

发布时间:2022-12-04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2022年12月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行了主题为“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文脉”的第59期红色讲坛活动,组织学部师生党员共赴陶行知纪念馆开展参访学习。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关工委朱开馨、王钢、梅剑、沈霄凤,学部退休事务部主任孟永红、党建中心指导教师柳叶、司桂霞以及教育管理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参与本次活动。

图1  陶行知纪念馆

活动伊始,党员同志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步入纪念馆,在行走的学习中慢慢走近陶行知先生。馆内摆放着陶行知先生的雕像,陈列了大量历史图片资料和实物,真实地展现了当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从赴美留学到扎根农村办教育,从南京晓庄学校到重庆社会大学,陶行知先生在实践中求知,在求知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先生心系人民与国家的情怀、扎根平民教育的实践和教育强国的理想一次次感染鼓舞着我们,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图2 党员同志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图3 全体师生党员在陶行知雕像前合影

参访之后,学部的师生党员们与陶行知纪念馆的老师代表进行了以“陶行知思想与大思政课程建设”为主题的研讨会。周晓岚馆长率先致辞,指出“面对现在教育育人合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将陶行知思想与“大思政”课程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图4 “陶行知思想与大思政课程建设”研讨会现场

图5 陶行知纪念馆馆长周晓岚老师致辞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进行了以“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的报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需构建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在纵向方面,要注重把握教育的全过程,立足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生命场域,构建阶梯式、引领性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横向上,要注重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师资体系,搭建全方位的大实践平台,建立家校社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形成校内外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联合,校内外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联合,通过校内外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管理体系对接,实现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希望以与陶行知纪念馆共建大思政教育平台为契机,使我们教育学子有机会在学习、研究、传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知行合一’的校外大课堂,涵养成长为卓越的人民教师、人民教育工作者、人民教育家的远大志向。”

图6 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老师作主题报告

研讨环节,教育学部关工委副主任朱开馨表达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度赞同和认可,指出“陶行知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践行者,一方面陶行知面向世界汲取知识,另一方面又从实从严、扎根实际,从最基础的平民教育做起,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不愧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教育学部关工委成员王钢勉励在场的党员学生们要接触实际、从实践中出真知,坚持人民至上、教育至上,应研究能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益的真问题,切实为国家作出贡献。”

图7 关工委朱开馨老师发表讲话

图8 关工委王钢老师发表讲话

随后,陶行知先生的曾孙陶侃以“陶行知精神对师范生养成教育的启示”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从教育、创造、学校、教师四个关键词出发,勾勒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关键要点,寄语新时代的教育学人要有梦想、有志向,以科学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应对教育事业的挑战,为党和国家培育“真善美”的活人,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与会的学生党员们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动分享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领悟和参访学习的思考。

图9 陶侃副馆长发表讲话

图10 参会同学主动分享参访学习体悟

通过这次行走的党课学习,教育学部的学子们不仅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从事的教育研究、未来欲从事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更明晰的思考,对新时代教育学人的责任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未来,我们将铭记与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努力成长为未来教育的引领者。

图11 志愿者同学为陶行知先生的塑像擦去灰尘

附党员学习感悟:

陶行知先生是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有践行、有坚持的人民教育家。青年学生应该更多关注践行与坚持,不仅要在学业、生活等各方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要在未来的学业与工作中坚持理想,保持行动。在教育层面,结合当下,我们要深入挖掘研究扎根中国大地实际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加强中国的教育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

——刘玥雪

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时,馆内陈列出了陶行知先生每日对自己的四问——问健康是否有进步,问学问是否有进步,问担任的工作是否有进步,问道德是否有进步。要担起新时代教育学子的责任,需要我们监督自己的健康,健壮体魄;需要我们将在最高师范学府中培养的学识能力转化为未来在教育工作中的“知”和“行”。最后,陶副馆长提到,师范生要明确自己要做怎样的教育者、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正是四问中的最后一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每日问道德,能明确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员的坚持,也能明确我们作为未来教育引领者的坚持和底线。

——李欣然

 

文 / 蔡真妮 鲍红莹

图 /  鲍红莹 张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