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学部科研简报第五期 《教育公平论》的学术进展与贡献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6-10-01浏览次数:6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2015年10月9日下午,席·明·纳跨学科沙龙之三:吴遵民和他的研究团队新出炉的《教育公平论》专著的学术进展与贡献研讨会,在地理馆301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科研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沈国明,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华东师范大学日本校友会会长、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智新,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袁彬,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主任周晟,以及教育学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科学研究事务部主任李政涛,教育学系主任朱益明等。本书作者教育学系吴遵民教授及其创作团队–黄欣、黄忠敬、贝文力,以及其他与会的跨学科教师代表:沈玉顺、熊川武、黄健、余玉花、方奇华、吴冠军、胡丽娟、王占魁、冷静等约三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议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杨小微教授主持。杨小微首先指出教育公平是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正在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并介绍了以吴遵民教授为首的创作团队。接着沈国明书记对本书作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书聚焦教育公平,关注教育公平中的立法问题,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义。胡卫院长亦认为本书不仅是一个公平元年的题目,同时更是一个世纪性的命题。他指出本书从教育领域涉及的法律政策,人口膨胀,均衡配置等系列问题入手,提出了人们正在关注的问题。本书的出版对华东师大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对推进上海教育公平的实践开展都是一个很好的贡献和有力支撑。袁彬主编作为本书的出版方则从内心发出感慨,她指出《基础教育公平论》从课题到成书经过历时八年认真严谨的研究和不断打磨,现在终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为此书的第一读者,她有两点深刻感受。一是书中的历史研究十分详尽而扎实,其系统回顾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政策的历史脉络;二是书中的立法研究很见功力,其基于对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和立法的客观分析,非常鲜明地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立法过程中存在的缺失和滞后等问题,主张要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基础教育法律体系,并且从法学角度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论坛第二环节由李政涛教授主持。李政涛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席·明·纳”跨学科沙龙的基本情况及论坛内涵,并指出此次研讨会是该沙龙系列之三“研究成果系列”的首场研讨。对于基于成果角度推进跨学科研讨的第一本专著—《基础教育公平论》,李政涛从该书的选题价值、研究团队的成果、学术贡献和学术进展等几个方面整体介绍了选择该书的理由。作为回应,吴遵民教授代表该书创作团队做了全面介绍。他首先介绍了本书的学术贡献,第一是本书立足政策研究的立场,对教育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研究采用了多元与多学科的解读视角,以期通过重新认识与准确定位,来构建和完善关于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并为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野。第二是此书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框架,通过对政策文本、政策过程的全面解读与深入剖析,去揭示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受到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对转型期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吴遵民还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立场提出了一些可供操作的建议。研究团队成员代表黄欣、黄忠敬、贝文力等亦表达了各自参与研究和写作的感受。之后,特邀点评人杨雄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核心观点、基本概念,并解读了书中所反映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另一位特邀点评人朱益明则提出了公平概念的复杂性,指出公平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待,如应该怎样看待公平的立场问题,怎样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立场,还有公平研究中的公平与人的发展关系等,上述观点均发人深省。

接着,与会教师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余玉花认为教育公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本书是从基础教育政策层面来讨论公平问题的,因此需要引进动态关注。沈玉顺则建议在第二版中添加“省级统筹”的概念。贝文力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基础教育中的公平实践。王智新介绍了日本、欧美等国基础教育中的公平关注。吴冠军则赞成书中提及的核心观点—教育公平要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相对概念,同时也建议在此书再版时添加政治学视角的解读。

基础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远见性和前瞻性的话题,实现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本书的出版对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教育公平研究,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发展与政策制定,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此共识下,大家基于各自学科背景、知识积累及相应的视角立场,对此书及作者表示“致敬”,同时并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建设性意见。

最后,李政涛进行了论坛总结并就此书提出希望。他指出一是要以本书为起点,以基础教育公平实践的“上海经验”为基点,进一步聚焦提炼出关于基础教育公平政策或研究的“中国经验”,以在教育公平研究的世界性对话过程中呈现出中国的贡献,形成中国人创造的基于中国实践的基础教育公平理论;二是希望此书不断得以完善,以让此书的生命力能够持久地流传下去,成为基础教育公平研究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一本书,并同时成为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后,还不断有人阅读和引用的学术著作。李政涛特别强调,这不仅是本书的潜质所在,而且也是举行本次论坛的重要目的和深远意义。

 

 

报:华师大教育学部党政领导

袁振国、汪海萍、范国睿、万明霞、黄瑾、代蕊华、韩春红、白芸、李政涛、孟永红、赵丽、杨福义、周彬、邹文、陈向东、王莉、郁泓

程敏、王伦信、吴刚平、张明红、李梅、匡瑛、江琴娣、梅剑、陈东帆、王顺妹、韦保宁、肖玉敏、张金陵

朱益明、卜玉华、黄忠敬、杨光富、杨小微、黄书光、王建军、李家成、孔企平、邓志伟、周勇、郭宝仙、郑太年、崔允漷、胡惠闵、杨向东、顾小清、吴永和、郁晓华、石伟平、徐国庆、孙玫璐、朱敏、阎光才、张东海、祝智庭、刘春玲、李召存、杜晓新、黄昭鸣、李伟胜、张万鹏、董放、庞剑平、丁钢、陈玉琨、任友群、黄健、黄志成、彭正梅、郅庭瑾、胡耀宗、黄晨、宛姝

(备注:排名不分先后,依单位顺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