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足迹|程钰琳:植此三年

发布时间:2018-04-23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播种初心“— —教育学部第四届学生表彰大会将于425日(周三)下午14:00-15:30在思羣堂隆重举行。

       为迎接表彰大会的召开,学部编辑了《成长的足迹——教育学部优秀学子风采录》(第一辑),记录学部优秀学子的成长之路。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学部优秀学子的风采吧!


程钰琳

教育管理系 2015 级硕士生

导师:张万朋
教授

获奖记录

201712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706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学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705
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度

图书馆泡馆达人称号

2016 12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个人自述

     “,取自江南名园课植园字。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再加上我们是师范学校,也有植遍桃李的意思。笼统地说,字集根植成长教育为一体;”植此三年就是在这座校园里,我们像树一样茁壮成长了三年。

      植此三年,今昔一念。三年前,我非常幸运地通过推免来到华师大,成为ECNUer中的一份子。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三年已过,从当初作为跨专业学生进入教育领域的自卑忧虑,到今天的笃定从容,也曾失落悲观,而今收获颇多,在一次次苦累中咬牙挺过,终于有所成长。 

起点:迷茫

       刚入学的时候,内心焦虑且自卑。研一主要是上专业课,但是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是金融的学生,我在研究生进入教育领域,发现有那么多未曾听过的理论和词汇,研究的思维和视角也未建立。不仅专业领域不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也差别很大,如果说本科的课程是知新,教师会一步一步详细地介绍知识内容,那么研究生的课程是补漏,自己需要提前看大量的书、做足课前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有所获。大概是学习方式不对,尽管自己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紧凑,但是一天下来却仍觉得收获甚少、庸庸无为。

       这样忙忙碌碌却庸庸无为的状态持续一个月后,我向导师说出了自己的困境。导师一直鼓励我要有信心,他说跨学科有优势和劣势,我的劣势在于理论基础薄弱,但理论基础是可以日积月累积淀的,教育领域的理论不像经济学中有很多模型,是能够自己去阅读领会的。而我的优势是可以跳出教育领域思维的局限性,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而且我有数理基础,在学习量化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优势,并鼓励我去重点学习 1-2个前沿方法。导师的鼓励让我不再焦虑,我告诉自己从基础开始,慢慢来,才会快。理论薄弱就认真对待每一门专业课,课前做好相关阅读,课上积极思考,和老师讨论我的想法,课后认真完成每一篇文献综述和课程论文。同时和师姐一起报名参加教育学部科研基金项目,通过做项目提升研究能力,锻炼文笔。

       到了研一的下学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我去旁听高教所张东海老师“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课程,这门课真的令我受益匪浅。张老师那句方法的运用要看数据本身的特性,在选择方法前首先看数据是类别型、顺序型还是数值型深植我的脑海。在浩瀚的方法里,选择怎样的方法是有依据和条理的,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课后我也结合SPSS 的书籍去自学更多的原理和操作,这样的学习时光无比充实满足。在掌握 SPSS 统计软件后,我开始在 coursera 平台上听侯杰泰老师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学习相关的原理。后来,和师姐一起参加大夏杯,项目最后获得二等奖,而我自己也萌发了进一步的念头: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挖掘更多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边看书自学 AMOS 软件,一边完善理论,当模型图出来的那刻,自豪感与欣喜不胜言表。在这篇文章之后经过半年 56 稿的修改后,我最终以二作的身份发表在《教育与经济》上,最大程度上肯定了我在量化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 

路途:躬行

       时光转眼飞逝,我从研一的新生成为研二的师姐,也开始带着师妹一起做课题,写材料。日子忙碌,时而会压抑到大哭,但每次和家人朋友聊完天,又重新元气满满。记忆里最珍贵的还是一段支教经历:2016710日,我与白老师和其他七位朋友一起,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佛年爱心夏令营——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分营活动,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爱心支教。我和一位学姐是调研组,两周时间我们共走访11个乡村,访谈了31户人家,回收问卷425份。

       此次调研直面真实的乡镇地区教育现状,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我看到了在校园里所不曾看到的社会现实,听见了农村孩子以及家长的真实心声。弋阳县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社会现象下,我们关注起他们的家庭教育。缺乏父母之爱的留守儿童往往内向自卑,他们的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那辈,与长辈之间的代沟更大。而相较而言,城镇中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更为自信,谈吐流利。

      这样的支教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用眼睛看乡村风貌,用耳朵和心聆听村民们、孩子们的心声,真实走访给我带来莫大的触动。虽然炎热难当,路途劳累,但中间也被一段段故事感动着。尽管短短两周时间,我们微薄的力量无法带给这些孩子足够大的成长,但是力所能及地去开拓孩子们的视野,给他们的暑期增添快乐,也许小小的力量也能勾勒出美妙的色彩。


尾声:前行

       小森林里的一段话甚为喜欢,在某个地方摔倒时,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让人很失落。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是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如果是那样也还好。

       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有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伸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回顾这三年的点点滴滴,求学三载,有过接连熬夜做课题写报告的疲惫,也有过在论坛从容发言的自豪;有过一次次投稿又被拒稿的失望,也有过苦尽甘来最终收到录用的惊喜;有过泪水,也有过喜悦;有过迷茫,亦有过坚定。漫漫人生路,
我还有很多需要去经历去历练,但是这三年所积攒的经验和能力,应当对以后也是大有裨益的吧。

       植此三年,我在这个充满爱的校园和学部里根植、成长,想对很多人衷心地说声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张万朋教授,在学术上总能高屋建瓴地给我提出建议,在生活中也教导我做人做事的奥义。三年里导师见证了我的成长,包容我的失误,相信我的能力,鼓励我要更有信心。同时必须要感谢的是所遇的良师,还有师门的兄弟姐妹们,谢谢一路以来的支持和信任。最后需要感谢的是我亲爱的父母及朋友,一直给予我最伟大无私的爱,
在我每个崩溃失意的阶段,他们都会在电话那头耐心安慰、谆谆教诲,给我无边力量,这样的爱一直激励我不断前行。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咎,我也会继续成长,让自己更完善更优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教育学部将于42514:00在思羣堂举办播种初心“——教育学部第四届学生表彰大会,想现场一睹大牛风采的同学一定要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