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与展望:2023年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年终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22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为促进教育学部特聘教授

与师生的学术交流

凸显外籍专家学术引领力和影响力

让师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国际前沿

共同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这岁末年终之际

2023年12月15日

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年终报告会成功举办

6 位国际知名学者

7位学部学术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

6场不同领域的学术前沿讲座

Zoom线上会议和教育学部视频号同步直播

吸引观众10000余人次,引起广泛关注

 

 

本次报告会由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青年教师赵欣博士担任主持人。报告会之始,赵欣博士向与会嘉宾和线上观众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教育学部举办本次报告会的初衷和意义,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深度分享具有前瞻性的议题,在凸显其学术引领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促进他们与学部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与展望未来教育。

 

 

全球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哲学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of Global Childhoods

 

 

本场报告主讲人Marek Tesar教授为我校特聘教授、澳洲教育哲学学会主席、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报告主题为“全球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哲学(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of Global Childhoods)”。他从全球儿童教育的整体图景谈起,介绍了日益全球化的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日益丰富的儿童教育研究理论视角与学科视角以及不断变化的研究主题,并结合新西兰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实践,介绍了新西兰幼儿教育背后的哲学思想,包括:在游戏中学习,根据儿童水平开展教育,配合儿童的兴趣,注重儿童发展的整体概念,以互惠和响应的方式相互学习,以全面的方式评估儿童,关注如何共同生活成为自信能干的学习者。

 

 

 

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副主任苏雪云教授作为本报告的与谈人,围绕两个话题与Marek Tesar教授展开对话。关于儿童教育理论的哲学视角,苏教授提出东方哲学是否可以作为重新审视童年理论的框架这一问题;而关于幼儿融合教育,苏教授指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将会影响教育者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她邀请Marek Tesar教授分享了支持新西兰特殊儿童的政策与实践经验。

 

在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学习:教学生如何在快速的迭代世界中成长

Learning for Uncertainty: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Thrive in a Rapidly Evolving World

 

 

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全球讲席教授赵勇以“在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学习:教学生如何在快速的迭代世界中成长(Learning for Uncertainty: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Thrive in a Rapidly Evolving World)”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聚焦不确定时代的人需要怎样学习这一问题,对学习的目的、本质、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指向学生幸福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应该教学生为他人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学习就是创造,就是随机变异和选择性保留的过程,人工智能则是这一过程的合作伙伴,与人共同进化。由此,他进一步在课程、教学与教学法、教师角色、教学评估等方面给出了独到见解。

 

 

 

教育学部教育信息与技术学系副主任吴忭副教授作为本报告的与谈人,进一步抛出“如何处理知识体系学习和通用能力培养间的矛盾”、“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应引导学生如何规划未来”以及“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的优势是什么”等话题,邀请赵勇教授做延伸性探讨。

 

塑形未来:通过创新教育策略来增强学生的参与与福祉

Shaping Futures: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Well-being Through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主任张志强教授以“塑形未来:通过创新教育策略来增强学生的参与与福祉(Shaping Futures: Enhanc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Well-being Through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trategies)”为主题,分享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近年来聚焦学生的参与与福祉,并做出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他首先对中国尤其是香港地区的学生参与度、学生归属感等情况进行了背景性介绍,接着总结了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环境、游戏化和基于游戏的学习、技术集成、体验式学习机会、正念和心理健康项目等创新教育策略,并结合中心近年来推进的系列项目介绍了创新教育策略如何在实践中推进实施。最后他总结了项目推进的经验,包括:创新策略融入现有课程;确保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建设专业社区;提供激励和援助,帮助学校实施计划方案等。

 

 

 

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实验室谢晨副教授作为对谈人,首先感谢张教授的分享,指出张教授分析的案例对开展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他对于家长与学校重知识轻兴趣,教育研究者迎合热点放弃深耕等多个教育领域的现状问题,同张教授展开探讨。

 

全球公民意识、可持续发展、恢复和加强公民参与:追求人类繁荣

Global Citizenship, Sustainability, and the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ivic Participation: The Quest For Human Flourishing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 Carlos Torres以“全球公民意识、可持续发展、恢复和加强公民参与:追求人类繁荣(Global Citizenship, Sustainability, and the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ivic Participation: The Quest For Human Flourishing)”为题进行了分享。首先,他阐释了全球公民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球公民教育的现状以及关于人类繁荣的研究现状。接着,他考察了联合国及其成员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需要通过全球公民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政治来抵御危机。最后,他指出围绕全球公民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繁荣三大关键词的研究,还应聚焦教育应该关注的美德、高等教育促进全球公民教育的责任、承认人类文明多样性以及什么是人类繁荣等;教育者更应该拥有某种“理智上的悲观主义和意志上的乐观主义”的政治情怀。

 

 

 

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作为本报告与谈人,将全球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下”概念联系起来,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旨在关心整个世界,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人生路线。从“天下”概念出发或许可以对全球公民教育有新的启示。Carlos Torres教授对此赞同,并期待增强与中国文明的对话,在全球公民教育等问题上共同探索,共同促进人类繁荣。

 

寻觅优秀学校:领导力及组织文化

In Search of Excellent Schools: Binding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华东师范大学高峰讲席教授彭新强教授以“寻觅优秀学校:领导力及组织文化(In Search of Excellent Schools: Binding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s)”为题,带领观众们一同探讨了优秀学校的本质。彭教授首先引出1966年James Coleman的研究发现,该研究表明在解释所有种族和区域群体的成绩水平方面,相较于学校设施、课程和教职员工等因素,家庭环境更为重要,这一与常识相冲突的研究结论不仅获得了众多争议,同时也催生了后续的效能学校运动。随后,彭教授向观众介绍了Purkey和Smith研究得出的13因素学校效能模型从而引出素质教育以及高效能学校的核心要素。同时彭教授指出学校组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学校内部组织也被比喻为“松散耦合的结构”和“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基于此,彭教授引入了其自身的研究:基于先前构建的学校组织拉力结构和学校发展状态的假设模型,研究团队选取44所香港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学校分布状态和组织拉力分数的残差,并最终详细介绍香港前三所优秀学校的组织拉力和排名情况。研究结果发现,优秀学校既有紧密耦合,也有松散耦合的结构模型,这与先前学者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同时,彭教授团队也发现优秀学校在文化联系方面的能力很强,但是在与官僚联系方面表现却不一定很好,这一结论是与先前学者相矛盾的。最后,彭教授简要介绍了在上海开展的关于民办高中与公办高中“学校组织价值”的比较研究以及在东欧国家斯洛文尼亚的相关研究。

 

 

 

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系主任胡耀宗教授作为与谈人,对彭新强教授报告内容非常赞同,并认为利用松散耦合模型对香港学校进行分解颇具新颖和创新性。他表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双方可以进一步探索展开有关上海与香港学校之间的比较研究。胡教授同时指出,在学校系统内,学生成绩已然成为隐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界定学生成绩,以及如何缓解教育焦虑都是当代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胡耀宗教授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议题:政策话语如何影响学校效能以及学校质量;如何制定一个较为统一的学校评判标准体系;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从大众关注的视角看待学校质量问题。

 

不可忽视的学习情境:利用大数据和情境研究改善学习过程

Learning Does Not Take Place in a Vacuum: Leveraging the Chances Big Data and Situation Research Offer

 

 

本场报告主讲人为柏林洪堡大学心理测评与评估学讲座教授、第21届欧洲人格心理学会主席Matthias Ziegler,他以“不可忽视的学习情境:利用大数据和情境研究改善学习过程 (Learning Does Not Take Place in a Vacuum: Leveraging the Chances Big Data and Situation Research Offer)”为题进行分享。Ziegler教授指出当今教育背景为技术辅助型,而理想的教育背景则应是以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目前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大多基于个体差异的视角展开,比如个体认知结构与能力、个体特质水平、个体兴趣强弱等。对于改善未来学习过程,Ziegler教授表明建立学习者适应性学习情境的必要性。而在适应性学习情境模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具有技术胜任力的教师以及深谙教育方法的教学机构或学校。之后,Ziegler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目前对于适应性学习情境的模型建构及研究结果。

 

 

 

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张静副教授作为与谈人,积极回应了Ziegler教授的观点,提出对于未来学校教学三个方面的问题,“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在哪里教”。同时她针对Ziegler教授所分享的研究结果的应用性进行了提问,并得到Ziegler教授的逐一回应。首先关于未来教学的问题,他认为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从而探索更多教育的可能性。其次,Ziegler教授呼应先前分享内容,认为未来教育应考虑到不同情境对于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者不仅应该接收、适应学习情境,同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探索、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情境。作为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操控学习情境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学会理解不同学习者对于学习情境选择的个体差异性及不同。

 

六场精彩的主旨报告和嘉宾们环环相扣的总结和提问交流,引发了线上师生们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观众们深感意犹未尽,期待特聘教授们与学部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更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教育研究领域更多的可能性,2023年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年终报告会圆满结束。

 

图/文:国际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