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情感转向”到底该怎么做?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千校联盟在华东师大成立

发布时间:2023-11-16浏览次数:32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出现了“情感转向”,即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推动人类福祉的教育,日益成为全球教育共同的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包括任务能力(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成就动机。

近20年来,社会与情感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的优先发展领域。 为推动大学、中小学及幼儿园联手共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本土经验和实践路径,11月24日-25日,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千校联盟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大会邀请首批联盟成员校线下参与,共500余位成员校教师代表共同见证。大会还特别设置了三场圆桌论坛,由国内外各界专家带来前沿洞察。

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千校联盟常务副主席黄忠敬教授发布联盟发展报告,阐释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理论方向与实践路径。他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指”模型:情绪力、社交力、合作力、责任力、创造力,五种能力之间互相连接、协调、平衡。

就实践而言,社会情感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多路径的生态式教育。他指出,联盟旨在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学校联盟网络并形成教育共同体,并通过召开联盟年会定期发布社会与情感能力前沿报告,还将为联盟校搭建分享与展示的舞台,培养一批引领性的示范校。接下来,联盟将建立U-G-S 机制,积极发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政府的作用,同时执行“联盟校-项目校-示范校”的三步走战略,组建包括联盟主席团与联盟学术委员会在内的联盟架构。

“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培育功能和选拔功能变得本末倒置,这需要全社会共同担责、共同应对。”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认为,应该让下一代通过健康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健康的个体人格。

美国波士顿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斯坦顿·沃瑟姆也视频报告表示,今天我们要反思和批判,教育过度强调学业成就而导致学生能力发展碎片化。

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项目负责人Noemie LEDONNE强调,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可塑性和可教性,学校应注重培养方法的整体性并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支持。

“亲子关系、手机成瘾、情绪困扰等问题,都是当下教育需要关注的真实情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指出, 情绪价值对工作、生活和下一代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布里奇·阿赫兰在视频报告中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发现。他提出,教育应创设积极的情境,为儿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学习提供支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耀疆教授指出,早期干预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并建议通过游戏和团体活动等多元方式,促进孩子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尼尔·塞尔温通过视频分享了莫纳西大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他认为,应重视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于日常课程教学与学校文化,同时提升教师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专业发展与学习机会。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玉强,上海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宁波华茂教育集团总校长周凤林先后分享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理解与探索,并分别从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等方面,结合个人丰富经验与行业发展动态,回应了如何真正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