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用心改编人物故事,实景录制微课视频,线上开展直播互动,线下走访红色地标……五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女生因为这些事将彼此聚拢到一起,就连这个中秋小长假里,他们的微信小群里总还离不开继续讨论。这支大学生实践团队以“走进中国青年运动史”为题,借助多样的互联网传播形式,向大众讲述百年历程中重要人物的生动故事。与大部分今年暑假才立项推进的实践项目不同,她们的这一实践早在今年年初就启动了。
通过VR展厅、微课视频、直播互动等多种形式讲述党团史故事
为宣讲党团史录制系列微课视频
“选题的契机是建党百年时团队成员都深深受益于党史学习,作为教育学子、未来教育的从业者,也想要为公众带去青言青语话党团史教育的魅力。” 团队负责学生、学前教育系2020级本科生王滢淑这样告诉记者。
这个中秋假期,团队成员再度于线上相聚,共同商讨“‘元宇宙’共青团百年人物故事、云端红色文化展厅”云端VR团史学习红色场馆的优化呈现方案,以及后续于上海金陵中学线下宣讲的方案。
在着手推进前,团队成员一方面从公众需求出发,发放问卷、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大众对党团史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微课讲稿和直播脚本内容的筛选。另一方面,不论是视频的多平台发布、推送的广泛转发,还是后台私信的认真回复、直播弹幕的积极互动,只要能鼓舞更多的人加入党史学习和传播的队伍,对团队来说,都是项目继续存在的意义。
俞秀松、段德昌、梁柏台……截至目前,1个3D云端VR展厅,40条录制“一分钟带你认识共青团史”系列微课视频,新时代青年学习传承榜样精神的新领域正在打造。
团队还创立了公众号“青运史直通车”,开设直播等。以多渠道的实践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成果,为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年群体提供鲜活多元的党团史学习途径,始终是团队努力的方向。
通过实地走访绘就9大青运史地标
当然,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困难。“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设计‘那些年青年们在上海走过的石子路’一日打卡路线。”学前教育系2020级本科生张思玥记得,为了保证最后设计的路线在路程和交通方式的规划上,都有合理的安排,最好的办法,是亲自走一趟。
“还记得那天,我们一口气转战了9个地点,从同济大学出发,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到上海展览中心,再到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每个人的微信步数都逼近三万,身体真的很疲惫,但兴致却很高。”
事实证明,此次实地走访,让一日行路线设计少走了很多弯路:有些地标极具走访意义,有些地标位置偏僻难寻,而有些地标已尽失当年样貌。有了这些信息的加持,团队成员迅速删减“无效地点”,最后形成了囊括9个上海青运史重要地标的省时、全面走访路线,其中清晰标注了地标地址、乘坐公共交通线路及路程所需时长。
学前教育系2020级本科生卫沣颍认为,团队不仅仅是设计了行走路线,大家更是边走访边录制微课,在一些红色地标附近,有很多行人围观,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有的是慕名打卡的初高中生,还有的是倍感新奇的路人。大家就以此为契机,向路人介绍与此地点相关的党团重大事件以及红色人物事迹。
分享榜样故事感受先辈大爱
“我们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录制微课的时候,就给围观的学生讲起俞秀松是如何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浪潮,抨击黑暗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封建礼教。”卫沣颍记得,很多孩子听完这个故事,反复追问细节,还说要去视频网站搜索这样的微课视频观看。这一刻,团队成员的心都像是被蜜糖灌满一般。
“把这些故事分享出去,鼓励更多人感受先辈大爱、坚定伟大信仰、凝聚奋进力量,我也没想到有一天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王滢淑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眼含笑意。
经历本次实践,团队成员都由衷地感到,要脚踏实地服务群众,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精神传递下去,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真正做到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也在实践中不断汲取力量,这理应是新时代青年应当担在肩上的责任。
记者丨刘昕璐
来源丨青年报 (头版导读)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