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丨残障孩子与健全孩子同班怎么教?中国融合教育推进项目启动,重在赋能普教师资

发布时间:2022-08-23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项目还将面向全国7个省份开发普通中小幼教师融合教育专业发展课程与资源,建设一批融合教育示范区县和学校

 

当残障孩子与健全孩子合在同一个班级,怎么教?作为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22日在沪启动,并发出《中国教师融合教育专业能力提升行动倡议书》,呼吁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组成“融合教育推进共同体”,为世界融合教育发展贡献新的经验和智慧。

“全球报告的数据显示,残障儿童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失学风险,或无法在校得到学习所需的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理代表郑道(Douglas Noble)直言,所有儿童,包括残障儿童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程凯表示,开创中国特色融合教育发展的新局新路,应坚持公平导向,完善制度措施,并加强教育督导,确保高质量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当今,融合教育被认为是新兴的特殊教育方式以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甚至做到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均可全时融入普通班。融合教育的愿景在于,真正合并普通教育及特教系统,统一配置并管理教育资源,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郑道倡议各方拓展融合教育对象,从关注残障儿童,转为面向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其中,普通学校应当承担主体责任,为残障儿童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公平包容的学习环境。同时,为一线教师赋能,使其成为教育变革的推动者。他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支持教育部和专家团队开发职前和在职教师培训资源,为教师和校长开展融合教育提供支持;通过试点工作,助力地方融合教育改革议程落地;开展基于证据的政策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提炼、复制、传播和广泛分享项目经验;大幅提升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使融合教育成为所有人共同参与的行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天顺也认为,普通学校是推进融合教育的主力,在入学方式上应注重普通学校优先;普通教育统一的培养方案,应当逐渐细化为可选择的套餐式培养方案,进而发展为个别化的点餐式培养方案;而在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上,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提供适合每一个儿童的优质教育教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上海市静安区到济南大学,“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共同指导和支持,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牵头执行,重庆师范大学等9所试点高校、北京海淀区等23个试点区域共同参与。这一项目将开发高等院校师范生融合教育通识课程资源,提高师范生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探索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机制。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认为,优质的融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课程,是教师教育的稀缺资源。“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组有望通过各方努力,推动中国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据悉,在时长5年的项目周期内,该项目将面向全国7个省份开发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专业发展课程与资源,编制融合教育实施工作手册,开展教师和管理者培训,建设一批融合教育示范区县和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透露,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研究和服务为优势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将积极探索通过微专业、微认证等创新方式,将项目成果纳入本科师范生培养方案,以实际行动落实普通教师融合教育的素养提升。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推进融合教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创新,要吸引更多政府部门、更多学校、更多教师、更多家庭以及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将融合教育作为我们的一种持久追求,并作为一种荣耀,共同推动中国融合教育事业发展。”

 

阅读原文

记者丨徐瑞哲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