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育人方向,阐明人才培养要求,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实质性地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明确树立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观,深刻理解核心素养评价的性质和要求,构建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日常评价实践。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学校需要树立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和考试深受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所理解的学业质量,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质量观念。在这种质量观下,我国的考试评价更多指向碎片化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与熟练程度,强调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扭转这种状况,系统阐明了学生在普通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具体表现特征。依据这一学业质量观,学校教学和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考查运用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
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在内涵上有所拓展,不限于传统上理解的学业成绩或考试分数。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应用,更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和主动创生知识;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更关注学生能否进行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它不仅包括中高考所能考查的学业成就,也包括课堂提问、日常观察、小组讨论、作业、期中或期末考试所指向的学业表现,还包括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档案袋等新型测评方式下所能涵盖的学习结果。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学校需要转变评价理念,树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新型评价观。通常,教学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教学或学习任务不被当作是评价任务。但这是在知识取向、讲授为主教学模式下的理解。在素养导向的学习和教学观下,学习是个体在与各种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设意义的过程。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渗透在这种学习过程的每个活动始终。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评估和了解每个学生的认识或理解、疑虑或困惑等,根据所得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评价就不再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事情,而是贯彻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与教学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按照这种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是泛指伴随着学习和教学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种评价活动。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日常评价,学校需要做好如下实践:
首先,整体思考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课程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明确不同课程单元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建立素养目标与单元学习的匹配关系。
其次,结合课程内容,设计既贴近学生经验、又能够承载育人价值的整合性真实情境。以此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生成问题、任务或项目,自主解决任务,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从如何将学生学习过程外显化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问题、活动形式、资料记录方式等;在任务形式上要重视整合的、开放性任务,强调不确定性的(跨)学科探究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有现实价值的真实问题解决过程和社会活动,提供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第三,渗透在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始终,通过多种方法,包括课堂提问、正式或非正式观察、对话、团队任务、探究项目、档案袋、发展量表、自我反思等等,收集学生在不同任务、活动、场合、时间下各种形式的资料或证据。
第四,设计与学习、教学过程相一致的拓展活动、作业。与指向学科知识点练习和巩固的传统作业不同,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作业要有开放性,需要尽量采用真实的实践性或探究性任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数字化手段创设新颖的任务类型和评价形式,如基于VR(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模拟任务、虚拟实验室、游戏化测评等。学校可以考虑采取多种任务形式,包括实验、调查、观察等,以便收集多样化、多方面的信息和证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和当前课程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即时判断,根据评价结果随时改进教学,调整指导方案;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并让这种观念成为师生共识;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了解和认清他们想要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案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学习资源。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日常评价。
作者|杨向东(我校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14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成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