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袁振国:未来对教育手段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7-08-10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微信图片_20170718153527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的核心,工具的发明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变革发展。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创新同样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发展。

教育教学手段有三个维度:学即获得信息的手段、教即传播信息的手段以及教学互动的手段。教学手段的改进极大地促进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耳传口授的时代,教和学的手段都很简单,二者是结为一体的;有了文字和活字印刷技术之后,教和学有了相对分离的可能;有了电子技术以后,教和学出现了更大的分离空间,一对一的关系发展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关系;现在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在智能教育领域,提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这对于在信息化面前显得明显落后的教育来说,是空前的挑战和机遇,预示着与粉笔加黑板时代的彻底告别。

首先是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管理一体化环境。它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连接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信息输送与反馈。安全校园、信息化校园成为现实。未来教室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教室里没有黑板,没有粉笔,也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教师用手轻轻一划,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再也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需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学生能在上面直接完成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其次是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它即是运用大数据教育平台的一个典型例子,只要有网络,学习者就可以和教师远程互动、听课和交作业,教师也可即时在线批阅,并迅速反馈学生答题情况。它的更大优势在于互动连接,可以通过远程互动系统实现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高清互动学习。学生就像坐在一个超大公共课堂,分享来自全球最好教师的讲座与教学资源。不同地方的学生可以共同学习,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

再其次是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现在运行着的MOOC系统还只是一个低版本的在线学习形态。若MOOC与人工智能结合,将会使在线学习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实现海量资源、共同学习与量身定制的高度统一。它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进行自动诊断、自主推送适合于特定学习者难度的内容,自动编制有利于特定学习者的习题,自动提出适合的阅读建议,使教育的个性化真正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领域的突破,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成为可能,使不同国家语言的交流和材料的阅读障碍越来越少。若干个不同国家语言的学习者,甚至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进行同声交流,输入端讲中文,输出端可以同时翻译成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输入端输进中文,输出端可以同时转换成英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将空前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将空前汇聚,教育的竞争大概也要进入一种完全不同于当下的状态。赢者通吃的局面在教育领域将是怎样一种情形,会不会像今天的电商——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等若干巨头瓜分物流市场一样,若干教育内容提供商瓜分教育市场?这些可能性都很难排除。由此对学校教育形态的颠覆性变革,正如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变得十分迫切。

未来教育手段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贡献,而是开创教育的新纪元。

阅读原文

作者|袁振国(我校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