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师生近期重要学术论文推介(第116期)

发布时间:2022-11-07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赵健:技术时代的教师负担: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视角

根据”加速批判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造成教师负担短期减轻、长期增加的必然趋势。这种长期增负的趋势源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技术意向性与教师长久以来被体制形塑的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惯习之间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存在两种潜在可能:教师为教育转型承受更重的工作负担或拒绝运用新技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因此,遵循”技术—负担—教育转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水平,推动教师专业标准更新,促进教师组织与管理体系变革,是数字时代教师负担治理、也是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马淑风 等: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合作推理式学习

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传统观点认为,高阶思维指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三个高层次目标,即分析、评价、综合(修订版改为创造)。然而,高阶思维并不是特定认知情境下一种单独的思维过程,而是分析、创造、综合、关系建立和元认知等一系列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高阶思维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获得。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模式需要体现思维的社会性建构特征。而建立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的合作推理式学习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模式。该模式强调真实情境下复杂现实任务的创设,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与他人进行探索性对话和建构式互动,在教师支持下的引导式参与过程中形成复杂思维。实证研究表明,合作推理式学习在提高高阶思维上具有显著作用,并揭示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推广这种学习模式的重要价值。

曹妍 等:普职分流与阶层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各地区分阶层入学机会指标的再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新华文摘》2022年09期全文转载)

本文以教育的阶层再生产为基本视角,以MMI和EMI理论为基础,探究地区普职分流规模及结构对各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公平的影响。依据我国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人口流动带来的阶层结构差异和教育获得累积性特征,本文构建了各地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公平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区普职分流规模和结构对阶层入学机会公平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对普通本专科和普通本科入学机会而言,地区高中和中职毛入学率的提高均有助于缩小阶层间的入学机会差距,普通高中毛入学率的提高对改善地区阶层入学机会公平的作用更为明显;提高普通高中学额占比或普职比等调整招生结构的方式也能够显著地缩小地区阶层入学机会的差距。而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地区普职分流的招生规模和结构变化对提高地区阶层公平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