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仰激扬生命,用脚步丈量长征——从瑞金到会宁,教育学子用一个月,重走长征路

发布时间:2016-10-21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教育学部


22名队员,历时31天,744小时,途径7个省份,12座城市,22个县镇,重访长征遗址30处,走访老红军及后代、老军人8人,访谈交流近100人次,组织特色实践活动43次……华师大教育学子用一个月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属于当代青年的长征史。


今年夏天,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教育薪火传”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用接力的方式,沿着中央红军长征路线,重走长征全程;以沿途的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地为基地,开展系列实践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重温长征历程,传承长征精神,树立家国情怀,关注社会基层,广泛播散新时代的长征火种,用青春闪耀长征路。

重新启程,做长征精神的传承者

7月中旬,由4支小分队、4名带队老师、18名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的实践队,时隔82年,从长征出发地、红都瑞金出发,重新踏上长征的征程。历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7个省份,历时一个月,顺利抵达会师之地甘肃会宁。

长达一个月的行走,这支身著红军装的大学生实践队,深入历史原地,重访长征遗址,寻访红军后人,开展教育实践与调研,举办纪念活动,成为长征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遵义会议会址前的两队会师


在纪念馆聆听专业讲解


走访当地家庭,寻访红军历史

在先后30处革命历史纪念地,队员们通过参观纪念馆、聆听历史讲解、寻访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该纪念地相关的长征历史,采集长征故事,让曾经的历史有了温度,能够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当下。队员们把这些历史、故事、感悟,用日记的形式、青年的话语及时记录下来,汇总成每天的行走日志。重走期间,实践队共撰写了23篇行走日志、近50篇队员日记、3万多字的文字记录,每日专栏推送,向未能参与的人们,展示着这段令人震撼感动的历程,这种强大坚韧的精神力量。

四个小分队以接力的方式,通过老队员发表感想、老队员歌诗迎战友、交接授旗仪式、为老队友佩戴荣誉胸章、离别交流等交接仪式,以强烈的仪式感,严肃而又活泼的方式,增强实践活动的历史感,加强实践队员革命情谊般的团队凝聚力,将传承的理念真正贯彻始终。


“重走长征路”一二队交接仪式:为老队员佩戴胸章

“身体力行前辈路,忆苦思甜勉世人”。这是一位读者在其中一篇行走日志下的留言。截至目前,推送的阅读量累计达到4498人次。这意味着,尽管走在长征路上的只是几个人,但长征精神的传承,已辐射深远。

钢铁意志,长征老红军的时代坚守

作为历史与现实的承接者,老红军的身上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记。在贵州遵义,队员们拜访了102岁高龄的老红军王道金。老人是为数甚少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且如今健在的老英雄。他曾在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中小学的礼堂,几十年如一日地讲述党的光荣传统,希望后人以史明志、砥砺前行。老人家朴实地说:“我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们能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遵义会议的精神能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这位满身荣耀、一生荣光的长征老战士,在新的时代依然坚守如初。拜访的一名队员,在向老红军致敬时,情不自禁地激动落泪了,在之后的感想中,她写道:“这将是我一生难忘的场景”。


队员与102岁高龄的老红军王道金合影

更多的红军已逐渐离世,而他们的后代继续坚守。在四川若尔盖,队员们见到了当年红四方面军战士的后代共产同志。他热心地为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包座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求吉寺战斗的情况。谈起这个名字,共产同志解释说,爸爸给他起名“共产”,给弟弟起名“建设”,给姐姐起名“党措”,“党措”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党的女儿”。共产同志的父亲当年在包座战役中身负重伤,与其他27名红军战士被迫流落当地,然而老红军依然对党怀有最深沉的敬意。共产同志说他当了21年的村干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替红军父亲还愿。这种自觉的担当,甘于牺牲与奉献的精神,就是一种世代传承。


共产同志为队员们讲述自身经历

圆梦之旅,一名95后“小红军”的长征故事

实践队员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彭茂源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今年19岁,来自贵州。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里,他主动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从7月中旬到下旬,半个月时间,他从江西瑞金走到了云南金沙江,走过了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四个省份,15个纪念地。他是全程四段行程中,参与时间最长的两名队员之一。


在江西瑞金,亲手打起一桶红井水


在贵州遵义,访谈遇到的红军后代


用笑容感染重走路上的人们

当被问及为什么想要参加时,他表示自己的爷爷是一名老军人,从小受爷爷的影响,有着深深的红色情结,希望借这个机会,圆自己多年以来的长征梦,体会英雄儿女的家国情怀。爱笑的男孩,穿上红军装,俨然一个“小红军”,始终用他的乐观感染他人。他也是一个感性的战士,在听到于都老红军谢宝金与发电机的故事时,默默地感动落泪。

他同时也是班级里最早递交入党申请书、最早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在重走结束时,他动情地说道:“尽管时间之轮无法阻挡,但是历史可以铭记,值得铭记,必须铭记。”

关注国情,教育学子的实践情怀

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生,实践队结合学科特色,通过宣传、寻访、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关注国情民情,开展教育实践。

在四川邛崃的2天时间内,队员们参与到高何镇苏维埃红军小学的红色教育体验夏令营活动中。“重走长征路”的“大红军”们与“红色少年”集结号的“小红军”们一起交流、活动、做游戏,并结合亲身经历勉励“小红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贡献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理想目标。此外,队员罗莎莎作为代表,以一支蒙古舞《鸿雁》,为夏令营的晚间文艺汇演献舞。


与苏维埃红军小学“红色教育体验夏令营”的孩子们交流、游戏


身著红军服,为夏令营文艺汇演献舞

队员们还主动加入“徒步6公里到邛崃长征纪念馆”的拉练活动,并且担任起“教官助教”,帮助维护“小红军”的拉练秩序、保障人身安全。一路上,队员带领孩子们学唱红歌《闪闪的红星》、学习诗词《七律·长征》,并为“小红军”们加油打气,积极鼓励他们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坚持不懈、实现最终胜利。


带领孩子们拉练

在开展教育帮扶之外,实践队围绕当地教育情况与红色文化教育现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研。队员们分别与四川团省委、若尔盖县教育局进行调研交流,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者对话,了解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情况;在四川上里镇,调查群众记忆中有关红军的印记,以及对当代长征精神的理解;在云南禄劝县,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就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对禄劝县的教师、家长、同学及皎平渡镇长麦地村村支书等对象分别进行调研。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践行自己的教育情怀。


在沿途广泛开展教育调研

致敬长征,筑梦信仰与青春

这是一段不能停歇的征程,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下。为了顺利完成全程的重走,行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规划执行。在任务压力大、后期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队员们充分发挥团结互助、坚定不移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最终的圆满。

夹金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队员们因高原反应而行路艰难,有的呕吐不止,好在大家相互扶持,才能一起攀到海拔4114米的纪念碑前一睹历史遗址;沼泽密布的若尔盖草地,虽不复当年的八月飞雪、气候恶劣,却仍然令人行步艰难,好在有了彼此的支撑,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翻越夹金山


队员们亲身体验过草地后的泥鞋

在重温长征历史的过程中,围绕一座城市、一曲红歌、一首诗词、一场宣誓、一次重温等主题,实践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与遵义红军街合唱团合作奏唱红歌,党员在甘肃会宁会师纪念广场重温入党誓词,五校实践团队在娄山关诵读《忆秦娥娄山关》,在若尔盖草地重读肖锋的《长征日记》,在兴安红军堂发起集体签名活动,与全国其他高校的实践团队开展交流……用多样的形式,深化队员们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在长征途中,广泛播散信仰的火种,留下青年学子的印记。


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历史的那头,是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历史的这头,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追寻。当年的艰苦卓绝,如今的和平稳定,看到的是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变的是那份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与伟大的传承。

教育学子自主自愿、积极踊跃地加入到“重走长征路”的队伍之中,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革命前辈的光辉道路,用自己的热血去感受那段夹杂苦难与荣耀的历史,从中汲取营养剂和清醒剂,接受真正意义上的、触动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去接受真实的社会教育,这就是实践的意义,信仰的力量!